《陕西日报》2018年8月9日(记者 耿薇 见习记者 李妮) 题: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减负增效”——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为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脉问诊
7月24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报告等。 记者 张辰摄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择校热”等问题?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推动教育“减负增效”?
七月初,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一行深入西安市曲江新区、碑林区、蓝田县部分中小学,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聚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寻求破解难题之策。七月底,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报告,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表真知灼见。
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学龄人口的急剧增加,现有教育资源承载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的需求。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程光旭在调研时对蓝田县中小学硬件设施配套的完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还指出中小学仍有一些短板急需补齐,如校园文化的营造、图书资料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等,建议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施策。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程光旭表示,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旺盛,均衡发展永远在路上,要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探索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复制、推广群众满意且符合政策的办学模式,加快推进“名校 ”工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6373所,在校学生有357.3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5136所,在校学生169.6万人。这个数字引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关注,大家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但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不到50%,这说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尽合理。省人大代表庆群表示,近年来,陕西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通过互联网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她希望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合理规划,不断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
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细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以及“户籍新政”“人才新政”等吸纳人才创新举措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新落户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压力随之而来。然而,部分中心城区或城市新区新建小区没有严格执行配建学校的规定,加剧了“入学难”问题。一些新建小区规划好的教育用地面积被“缩水”甚至被挤占,新建小区配建学校、幼儿园不足等问题引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关注。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高标准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确保义务教育经费随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提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肇娥说,“要提升公办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建议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问责机制,夯实各级各部门相关责任,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实落细。
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如何转变育人方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确保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在调研和审议时认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强化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课程,推动教育“减负增效”。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无论是在蓝田县玉山镇中小学调研时,还是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分组审议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惠敏莉始终思考着如何使孩子们的心灵更加丰盈,如何给乡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缩小和城市里孩子见识上的差距。“琴声、歌声、诵读声……校园里要有快乐的声音。”惠敏莉说,要更加重视把音乐、美术、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当中,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受到熏陶,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德育贯穿在学校生活各个细节,让孩子们汲取能量,自信成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调研到座谈,从思考到审议,从点题到破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为我省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出谋划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布局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