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幼儿园,区教研室: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按照示范区管委会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决策和部署,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示范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及《杨陵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建设和完善督评激励机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探索学校创新新途径和新载体、创客创意制造业发展,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校园数据的有效应用,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与杨凌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到2017年,全区基本实现中小学、幼儿园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4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10m,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基本建成与省、国家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完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做好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爱挑战”、创客创意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促进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到2020年,完成全区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形成与杨凌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对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三、重点内容
1.加快推进“光纤独享入教室”工作,全面实施 “优质资源班班通”。逐步建设满足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需要的必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宽带网络接入和校内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光纤独享入教室”,把信息化纳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之中,把农村中小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纳入“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工作之中,引导各镇办统筹部署落实,并逐步提高全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满足学校宽带租用、设备运行维护、校园网建设等基本需求。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微课大赛”“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一是探索区内教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服务机制,建立“基础性资源靠大家”的资源开发机制;二是探索电信部门的“智慧课堂”资源应用和二次开发机制;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研究鼓励优质校本资源广泛共享的政策,形成系统开发基础性资源、有计划开发个性化资源的新格局。三是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更新、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制度化安排,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帮助全区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积极争取省厅“陕西教育人人通”建设与应用的支持,加快区、校人人通平台体系建设,精准推送优质免费教育资源,提供网上协作备课和互动交流,逐步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并力争在2017年实现人人通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网络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纳入教师的工作日程,建立校本学科协作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开通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每年至少晒课1节,同时上传国家和省级平台,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省级名师要开通做好名师网络名师工作室、省级学科带头人要开通做好网络工作坊、省级教学能手要开通做好网络工作站等个人空间,形成校内、跨校区的网上教研圈,发挥名师个人空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共享教学智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资源库。
3.加强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主阵地。各中小学校要推动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综合实践等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学科中广泛应用,确保各学科、各学段、各课时应用全覆盖,基本实现“班班用、堂堂用、人人用”。一是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依托省“人人通”平台,整合各类优秀数字资源,大力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在“智慧教育”项目学校探索以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为支撑的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促进学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整体革新。常态化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性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主体作用,研究鼓励优质校本资源广泛共享的政策,形成更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个性化资源。二是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力度,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率和效益。各中心校(园)以上单位要积极筹措资金,逐步逐班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面实现“班班通”。各校(园)要积极组织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资源开展微课制作、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实现“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班班通”、“人人通”等教育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师采取观摩、研讨、说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教学评比、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班班通”、“人人通”教学研究,提高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三是提高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水平。指导教师学习掌握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如文字编辑工具、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音视频编辑工具、统计工具、测评工具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研究探索“智慧课堂”、“远程互动教学”、“云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教育信息化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各校(园)要按照省“人人通”平台的要求和“爱挑战”活动的开展,做好教师、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的开通及应用工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使课堂教学向家庭延伸,通过教育信息化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打破课堂单一教学形态。抓好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才能的培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3d打印等创客创意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能力。用好省“人人通”“爱挑战”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网络教研圈和微信等平台实现师生、生生合作学习,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实现打破时空界限的泛在学习。
5.加强教师培训。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从2017年开始,全区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应完成不少于30学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各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6.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积极拓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建章立制,形成规范要求,科学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一是加强各校(园)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应用。对设备的常规管理、日常维护、教学应用等进行有计划的持续性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工作,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技术骨干和优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要紧跟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校园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自身队伍建设,中小学校应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工作人员,负责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整理、存储、刻录、发布,负责教师应用培训和系统维护。兼职教师承担教育信息化管理员工作的要计算工作量,其工作量不低于学科教师工作量的50%。
四、保障措施
1.构建教学信息化应用领导机制。各校园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之作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要及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应用领导小组,以加强对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全面负责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构建教学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各校园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对管理规范,措施有力和应用成效显著的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3.构建教学信息化应用评价机制。区局将对各校园教学信息化应用工作纳入督导,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对表现突出校园进行表彰,并推广优秀经验,进一步带动全区教学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
4.发挥好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心负责人作用。按照《关于成立学校信息化教学中心的通知》(杨政教发〔2016〕135号)精神,经各校园推荐,区局备案。从即日起各校园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心负责人务必履行职责,做好校园教育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推广应用、开展信息化及实验教学活动、信息化研究活动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模式,逐步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
杨陵区教育局
2016年12月7日